当前位置:首页 > 书法 >

火爆小说穿越:助攻大明一举成为巅峰时代后续结局免费阅读(陈寒朱元璋)

书法 2024-04-10 17:04:42

大明洪武二十五载。

奉天殿,群臣汇聚。

陈寒睁开眼,发现自己矗立于一座壮丽的城门前。

此地何方?

他前世是个专注于复原古代器械和技术的知名博主,全网粉丝数以千万计。

昨日他在尝试重现一种古老的火药配方,不料遭遇变故。

一觉醒来,竟置身于此。

此刻他身着官袍,身处朝臣行列,前方隐约可见一人端坐龙椅。

此时,一个宦官尖锐的声音响起。

“皇长孙允炆,温文尔雅,孝顺仁德,适为储君,立为皇太孙,诸位有何异议?”

宦官宣读完朱元璋的旨意,众臣皆知趣,纷纷上前附和。

“殿下允炆学识渊博,孝悌忠信,实乃天定之选,陛下睿智!”黄子澄领头,一脸虔敬。

作为朱允炆的老师,他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了这位皇长孙身上。一旦允炆被册封为皇太孙,他的未来便有了保障。

齐泰也迅速响应。

“微臣赞同!”

“微臣赞同!”

“微臣赞同!”

“......”

朝臣无人异议。

朱允炆低首立于朱元璋身旁,听见此番赞誉,心中暗喜。

唯有几位武将面色阴沉。

谁都清楚,若朱允炆成为皇太孙,必然重用那些迂腐的文臣,他们的好日子恐怕就要到头了。

陈寒在下方听到这些,不禁诧异。

穿越而来,竟正好赶上这场重大的政事。

朱允炆即将成为皇太孙?

这个无能之人若登基,意味着蓝玉案将接踵而至。

等等,蓝玉案?

陈寒猛然记起,自己竟是蓝玉的远房亲戚。

以朱元璋的性情,杀了蓝玉,身为蓝玉亲属的自己还能存活吗?

我不能刚来就丧命啊!

等等,如今自己的身份似乎是都察院浙江道监察御史。

倘若公正直言,阻止朱允炆成为皇太孙,蓝玉或许能免于一死,自己也可保命?

绝不能坐以待毙!

放手一搏!

于是,陈寒挺身而出。

“微臣,都察院浙江道监察御史陈寒,反对!”

嗯?

奉天殿下,百官肃立。

都被这声反对惊动。

紧接着,几乎所有人不约而同地侧目望去。

只见站出的这位身着青衫、绣有獬豸图案的监察御史,年仅二十余岁。

陈寒的声音犹如刺耳的针,让朱允炆在听到的瞬间怒火中烧。

“哪个胆敢胡言乱语?”

这话脱口而出,未经深思。

朱允炆并未察觉,多疑的朱元璋在听到这声音时,脸上掠过一丝不悦。

朱元璋的决绝个性很少在面上表露,然而微蹙的眉宇却透露出他对朱允炆冲动责问的不满。

你就这么渴望这个王位?

你父亲离世才数月而已!

你的孝道何在?

朱允炆并未察觉朱元璋的微妙情绪,而黄子澄和齐泰作为他的导师,同样未发觉。

陈寒的话语仿佛触动了他们的敏感神经,两人瞬间如被触碰的猫,勃然大怒。

"哪来的狂徒在此胡说八道,赶出去!"

"册立皇太孙关乎大明根基,你一个小小的七品监察御史竟敢如此放肆!"

二人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反驳,事关他们自身的利益。

许多文官此刻也转头,用愤慨的目光注视着陈寒。皇长孙朱允炆自幼受儒家正统熏陶,他登基,文官们的盛世便来临。如今关键时刻竟有人捣乱,这无疑是砸了所有文官的饭碗。他们怎能容忍陈寒在朝堂上继续“胡言乱语”?

"狂徒!"

"朝廷岂容你插嘴!"

"来人,把这个扰乱朝纲的家伙逐出去!"

"……"

唯独武将们仿佛在黑夜中看见一丝曙光。陈寒听见齐泰和黄子澄的话,怒不可遏地质问:

"齐泰、黄子澄,你们不过是东宫教师,我却是监察御史,负责百官纠察,为陛下广开言路。陛下尚未发言,你们倒先发难,难道想凌驾于陛下和律法之上?"

此言一出,立刻让黄子澄和齐泰如梦初醒,意识到陛下始终未曾开口。

咚!

咚!!

两人同时跪在朱元璋身旁。

"陛下,微臣失礼,请陛下治微臣大不敬之罪!"

他们在惧怕陈寒吗?

不,他们意识到,的确因为陈寒的话而心急如焚。

他们担心朱元璋听信陈寒,会改变册立皇太孙的决定。

朱元璋还未开口,朱允炆已撩起袍服,跪倒在地,挤出几滴眼泪,带着哭声求情。

"皇爷爷,两位老师因情急之下斥责奸臣,这是无心之过,望皇爷爷宽恕。"

这话在他人看来并无大碍。但朱元璋是谁?

他是铁血皇帝。

他期待的继承人,即使无法与他匹敌,也需果断决绝,懂得驾驭群臣。

你可以施恩于臣子。

此时此刻,朱元璋对朱允炆莫名地感到失望。

你即将成为皇太孙的储君,

怎能轻易屈服于泪水。

尤其是在朝廷百官的注目之下。

尽管朱元璋心中失落,却只能言辞犀利,“退到一旁。”

黄子澄和齐泰二人如释重负,望向朱允炆,满是宽慰。

他们或许暗自思量,果然没看错这个门生。

感激之情并未涌上心头,他们甚至觉得,弟子为恩师辩护,这本就是应尽之责。

朱元璋对陈寒的话语充满好奇。

这位年轻的监察御史,竟敢在此刻直言不讳。

难得啊!

他目光炯炯,直视陈寒。

帝王的威严,常人难以抵挡。

那股压力仿佛无形的重压,化作巨掌,从天而降,紧紧钳制住陈寒。

然而陈寒毫无惧色,抬头挺胸,屹立不倒。

这样的胆识令朱元璋也感到惊奇。

“解释一下,你为何反对?”

......

陈寒回答,语气坚定,“陛下,君主乃天下臣民、万物之主宰,因其肩负重责,故需审慎行事。”

此言一出,有些人精神一振。

其中,以坚韧性格著称的现任户部尚书茹太素,也曾担任过御史。

听罢此言,深感共鸣。

他注视陈寒,眼中闪烁着赞赏。

朱元璋抚须,龙威更甚,质问道:“那你是否认为朕的皇长孙无法胜任?”

陈寒的回答掷地有声,“回禀陛下,微臣确实认为皇长孙难以胜任重任。”

此言一出,奉天门外的百官皆倒吸一口冷气。

好个大胆之人,陛下刚刚宣布立皇长孙为皇太孙,

他却直接说朱允炆无法承担大任。

这岂不是明目张胆地诋毁朱允炆?

吱呀!

吱呀!!

朱元璋闻言,紧握双拳。

尽管他对朱允炆此刻有些失望,

毕竟他觉得朱允炆过于软弱,

但他始终相信,在有生之年,仍能悉心教导孙子,

并助其培养一支能臣良将,共筑伟业。

然而陈寒竟当面直言,他的孙子与无用之人无异。

不堪大用!

这无疑是触动了龙的逆鳞。

齐泰和黄子澄再也无法忍耐。

陈寒直接将朱允炆贬为废物,

也就意味着他们这两个儒家大师教导无方。

所谓教不严,师之惰也。

此刻,二人再也按捺不住,愤然起身。

“陛下,并非臣等在此时妄加评论,而是臣等实在无法容忍此人在此胡言乱语,侮辱皇长孙殿下的声誉。”

随后,齐泰也站出来质问陈寒。

"陈寒,你说殿下不堪大任,实乃荒谬之论。皇长孙殿下以仁德和孝顺闻名遐迩。"

"他饱读诗书,通晓古今,天赋异禀,你竟敢质疑他的能力,难道你这个小小的御史就能评定殿下的才智?"

"你们这些卑微之人,不过是借此机会夸夸其谈,图谋虚名罢了。"

"你仗着陛下英明,不敢轻易惩处谏官,所以才如此肆无忌惮。"

朱允炆站在一旁,听陈寒暗讽黄子澄和齐泰,同时也嘲讽自己无能,脸色涨得通红。

他刚刚恭敬下跪,只是认为这不正是儒家的礼节吗?

我这么做有何错?

陈寒,你分明是在诽谤我!

可恨!

总有一天,我要你付出代价!

陈寒的话语在奉天门前回响。

"两个迂腐的书生,闭上你们的嘴!这里没你们插嘴的地方!"陈寒怒吼。

这呵斥声如九天惊雷,让齐黄二人立刻噤声。

随后,陈寒转向朱元璋:"陛下,皇长孙无法胜任,理由有三。"

"其一,毫无威仪!"

"普通百姓都明白男子膝下有黄金,而皇长孙殿下当众哭泣下跪,严重失态,损害了君主的尊严!"

朱元璋闻言豁然开朗,之前他就有这样的感觉。

现在经陈寒一提,他明白了为何会对孙子感到失望,原因就在于此。

帝王岂能轻易屈膝,更别提带着泪水。

朱允炆感觉自己像是被人狠狠扇了一耳光,脸色变得苍白。

"其二,才干平平!"

"皇长孙生长于深宫,受妇人教养,沉溺于腐儒的教条,满脑子都是经史典籍和孔孟之道,仅凭这些如何治理国家?"

齐黄二人再次受到指责,险些吐血。

文官们也个个愤慨不已。

"其三,出身成疑!"

"皇长孙虽为嫡孙,但名不符实。生母吕氏是陛下强行扶正,原太子妃常氏并非因废黜而病逝,还有遗腹子允熥,因此皇长孙允炆的嫡子身份并不正当!"

"册立为皇太孙,皇后之子秦、晋二王心有不满;皇长孙的母族又无任何倚仗,武勋集团领袖蓝玉是开平王的妻弟,也是允熥的外公,他们怎会归顺?到时候只会尾大不掉。"

"我认为,陛下册立秦晋二王或皇孙允熥更为合适。"

"若强行扶正皇长孙,陛下将同时触怒皇室亲族和武勋集团。"

"若届时藩王反抗,皇长孙拿什么去对抗那些握有兵权、历经沙场磨砺的藩王?"

此时,朝堂上一片寂静。

那些起初认为陈寒是狂徒的人,此刻不知为何都觉得他说得有道理。

朱允炆此刻愤怒得全身颤抖,咬紧牙关,恨不得立刻扑上去,将陈寒撕碎。

相比之下,朱元璋却陷入了深思。

陈寒的三条论点都有其道理。

朱允炆自幼生活在宫廷之中,周围尽是文人墨客,他的世界只有诗书礼仪。

与他父亲朱标那种果断的才能相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

然而,朱元璋听完后,却大发雷霆。

他并非不清楚其中的复杂因素。

但他执意要扶持朱允炆。

必须如此!

为何?

因为朱允炆是朱标的儿子,更是自己册封的太子妃吕氏所生。

他不愿让朱家的帝王受制于军事势力。

朱允炆的母亲家族毫无根基,正是他所需要的。

于是他怒吼:“小小的御史,倚仗皇恩,胡言乱语,你知道什么!”

“你以为朕不敢杀你?”

“来人!!”

门外的侍卫早就对陈寒心生不满,一拥而上,准备将他带走!

陈寒淡然一笑:“微臣一心为国,毫无私心。陛下若不听微臣直言,微臣甘愿赴死,无所畏惧。”

“只怕陛下若忽视忠臣之言,不久后,微臣的亡魂将在应天府城门之上,目睹无数叛军淹没这座辉煌的都城!”

朱元璋被陈寒这番话气得几乎吐血。

他咬牙切齿,几乎要跺脚痛斥。

几乎要暴露出他多年来隐藏的粗犷本性:“拖下去!打入死牢,日后再议!”

……

相关知识
精选知识 更多
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