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起钱塘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人文历史小说。这本书的作者是泉雨,主角是钱镠钱学森,小说主要讲述的是这是吴越王钱镠的奋斗史,回看二千年的杭州历史,吴越王钱镠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人物,他是杭州城市发展的奠基者,他所建立的吴越国是杭州城市发展的分水岭和转折点。钱镠修筑钱塘江捍海塘,托起了杭州的安全底线。钱镠修筑杭州罗城,奠定了杭州历史轮廓。钱镠疏浚西湖,使杭州因湖而名,成就了杭州东南盛会美名。钱氏家训、家风、家教、家规,让钱氏文脉绵延千年,钱氏代有人才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,钱学森、钱伟长、钱三强等大家让人高山仰止。钱镠的故事告诉我们:一个合格的帝王,不仅要有开疆拓土、保家护国的弘心,还要有关心民生、体察民情的细心;不仅要眼望天空雄心勃勃,还要脚踏土地心系百姓;不仅要有宏观的治国学思想,还要有微观的治生学理论。
精彩章节
第一章 缘来公元851年(唐宣宗大中五年),天下太平。
春夏之交,浙江西道大旱,尤以杭州临安(今杭州临安区)为甚。
临安紧邻杭州,位于天目山余脉,这里自然资源丰富,旅游景点众多,景色怡人,阳光明媚、雨水充沛,物产丰饶,以盛产山核桃、白果闻名,是杭州人踏青、郊游、烧烤、垂钓、打猎、旅游、度假、疗休养、泡温泉的好去处,有杭州后花园之称。
当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:“不羡鸳鸯不羡仙,只羡杭州有临安。”
旱情从去年夏天一直蔓延到现在,老天没下一滴雨,天气炎热、空气干燥、禾苗干枯、土地皲裂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尘土干燥的腥味。
用“春旱天地昏,日色赤如血”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。
旱情严重的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,临安县令心情烦躁不安,一筹莫展。
本县有个叫钟起的录事(掌管文书之类的官)向县令献计道:“大人,看这天气,晴空万里,一时半会儿也不会下雨,马上播种了,大人不如招有术之士前来祈龙求雨吧。”
县令犹豫半晌,点头同意,让钟起张罗此事。
古代大凡遇天旱,人们都有祈龙求雨的习惯,那时候的人们没有现代人懂科学,他们只能求助上苍。
钟起有一位好朋友卧龙先生,是个道士,钟起决定请他前来求雨。
卧龙先生复姓卧龙,单名一个生字,本是浙江东道天台人,此人天性聪慧,骨骼清奇,观之飘然若仙,还精通相术,谶纬、河图洛书等,有决班超封侯之贵,断邓通饿死之期。
因姓卧龙,时人常以卧龙先生称之。
卧龙先生不喜好功名,好老子之术,对道教颇有研究,喜欢云游四方,寻仙问友,讲道布道。
用他自己的话说:“世界那么大,又不用请假。”
某日,卧龙先生慕名来到江西龙虎山,这龙虎山乃中国道教发源地,传说东汉中叶,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在此炼丹,丹成而龙虎现,因而得名,卧龙先生对这里的山川地貌甚是惊奇,决定留下来,他拜正一道第二十代天师张谌为师,成为龙虎山一名道士,在此参禅悟道,静心修行。
后来,卧龙先生得知祖师张道陵道长八百年前出生于浙西天目山(也有出生今江苏丰县一说),便生出去天目山寻访的念头。
突然某一天,卧龙先生心情甚好,游性大发,决定去天目山一游,行前还给师兄弟们甩了一波鸡汤:“趁阳光正好,趁微风不噪,趁繁华未开,何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呢!”
就是在这次云游天目山过程中,钟起与卧龙先生相识,当时卧龙先生走入天目山深处迷了路,幸亏遇见钟起帮他解了围,后来又带他游览了临安众多景点,去了大明山、浙西大峡谷、太湖源、柳溪江等。
在大明山,钟起陪卧龙先生爬到山顶,一路上怪石林立,林木苍翠,脚下流水潺潺,等到了山顶,豁然开朗,但见一片气势庞大的草甸,犹如一片草原,让人心旷神怡。
在浙西大峡谷,两侧高山耸立,层峦叠嶂,脚底下一条河流缓缓流淌,时而湍急,时而迂回,钟起陪卧龙先生沿着河水旁的人行小道,穿越了整个峡谷,一路上偶尔抬头会看见飞瀑直流而下,会看见群鸟因受惊而惊慌失措飞向天空。
两人边走边聊。
钟起问:“这里的风景与龙虎山相比如何?”
卧龙先生:“龙虎山以奇山异石而名,有道家之气,这里山水幽静,有仙灵之气。”
钟起笑笑,点头称是。
卧龙先生继续说:“出家人喜欢云游四方,你看中国山河寥廓,南北、东西差异巨大,风物各不相同,但在我们道家眼里,本质都是一样的,天下山川景物,皆为天成,所谓万事皆有道,道法顺天自然,人只可顺之,不可逆之。”
钟起似有所悟的点点头。
这是道家基本思想,以钟起职场小白的经历,哪听得懂!
临别前,卧龙先生向钟起表达谢意,说以后有事尽管来龙虎山找他。
接到钟起的邀请,卧龙先生二话没说,即刻收拾行囊出江西、过衢州、直奔浙西而来,一路晓行夜宿、餐风沐雨,这一日来到杭州临安,卧龙先生找到县衙,衙役禀报钟起,钟起连忙出来迎接卧龙先生,二人一番寒暄。
钟起领卧龙先生去见临安县令,县令见其穿着道袍,黑鞋白袜,手执宝扇,一副仙风道骨、超凡脱俗的模样,知其非凡人,寒暄后得知卧龙先生是江西龙虎山道士,越加客气:“道长今日专程前来帮我们求雨,不胜感谢,有道是有缘千里,无缘咫尺,有劳道长了!”
第二天,卧龙先生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求雨台,这求雨台位于临安北,大朗山南,紧邻苕溪,西面一口池塘,长四十余米,宽三十余米,求雨台上悬挂四个大字:“商羊鼓舞。”
这四个字出自《孔子家语.辩证》:“天将大雨,商羊鼓舞。”
卧龙先生沐浴更衣,登上求雨台,口中念念有词:“道大大雷公,霹雳在当空,电母施威力,南天日当中,冒求甘雨下,三牲谢神灵。”念毕,欲施展法术,突然见西面池塘杨柳青青、波光粼粼,卧龙先生凝视半晌,继而神色大变,急忙下得台来,众人不解,卧龙先生掩饰住刚才的慌乱对众人道:“有真龙藏于池中,若求雨,惊动之,必有祸端”。
众人将信将疑,卧龙先生又道:“此龙会在明年初现身,从此以后临安会风调雨顺”。
说罢欲离开,钟起急忙挽留:“道长可否说仔细。”
卧龙先生继续道:“临安地处天目山脉,这里高山峻岭、草木成荫,乃藏龙卧虎之地,二十年后必飞龙在天,王者降临。”
说完拜过众人,谢过钟起挽留,奔钱塘而去。
众人议论纷纷,有的说:”莫非是遇到江湖骗子了吧。“
还有人说:“我们这里穷乡僻野的,哪里会出真龙的,龙没见过,鬼倒是见过,真是见了鬼了。”
众人大笑散去。
求雨不成,反被嘲笑,钟起也是一脸尴尬:”这卧龙先生几年不见,怎么变得神叨的,哎,这天下事谁又能说得清楚呢?“
他想起袁天罡说过一句话:“家有真龙现,必出麒麟子。”
如果真如卧龙先生所说,那麒麟子会出在谁家呢!
钟起摇摇头。
公元852年(唐宣宗大中六年),天下太平。
春,又是江南好时节,三月十日这天,临安农民钱宽一早就从家里出来,赶往自家田里干农活,今天天空晴朗、暖风拂面,空气中弥散着春的气息,钱宽喜欢这个季节。
钱宽世代居住临安,以种地打鱼为生,祖父钱沛、父亲钱宙尚在,临安地处山区,树木多但良田少,钱家有二亩薄田,尚能维持温饱,钱宽很满足。
钱宽已成婚,娶了本地水丘氏女儿,夫妻琴瑟和鸣,感情笃定,唯有个小遗憾,夫人水丘氏怀胎十月有余,尚无一点动静。
钱宽母亲也着急,找来郎中号脉望诊,郎中说:“夫人气血旺盛、脉象稳定,应该没事,再稍等几天。”
钱宽也急,他怀疑自家房子风水不好,与对面水塘相冲,他请风水先生来看过,风水先生告诉他:“你家房子位置极佳,坐北朝南,风水很好,就是房子破旧了一点,下雨天容易变成危房,赶紧赚钱造新房吧。”
弄得钱宽将信将疑。
钱宽母亲等不及,几次找来催生婆查看,催生婆说:“现在剖腹产技术还不成熟,只能顺产,再等等吧。”
催生婆还打趣钱宽:“你家娘子莫不是怀了一个妖怪害怕出来见人吧。”
傍晚十分,天气突然变脸,乌云压顶,继而风雨大作,钱宽急忙收工准备回家,突然有邻居慌慌张张跑过来冲钱宽大喊:“赶紧回家吧,你家进贼了。”
钱宽大惊,急奔回家。
待钱宽回到家里,发现根本没有什么盗贼,而是夫人生了,还是一个男婴。
钱宽本是很高兴,但突然发现哪里有点不对劲,怎么会满室红光呢,钱宽认为这是不祥之兆,欲将婴儿投入水井。
钱宽母亲抢过来孩子说:“你疯了吗?这是你第一个儿子,千呼万唤才生下来,怎么忍心抛弃呢?”
钱宽受到母亲呵斥,头脑霎时清醒,觉得母亲说的对、做的也对。
钱宽的鲁莽行为差点酿成一个事故,幸亏母亲及时阻拦,否则就没有下面的故事了。
为了纪念,钱宽为第一个儿子取名婆留,那口井亦被称作婆留井。
婆留井现在还在,但不知是不是当年的那口井,喜欢旅游的朋友可以前往临安一探究竟。
钱婆留懂事后,向钱宽吐槽名字太土,遭人嘲笑。
钱宽想想也是,老大取名钱婆留,以后老二、老三名字怎么取?
钱宽想了一天一夜,为钱婆留取大名钱镠,字具美,婆留就成了小名。
后来钱宽解释说:“这名字有寓意,金不离钱、钱不离金,钱里有金,钱后有金。”
钱镠从小就不是一个乖孩子,虽然异常聪明,但也异常顽劣,类似下河摸鱼,上树掏鸟,摸人鸡鸭,偷人瓜果的事没少干,时常有邻居来家里告状。
钱镠从小颇具领袖气质,就是孩子王,后面经常有一群小跟班陪他惹是生非、打架斗殴。
年纪稍长,读过几年私塾就不读了,改行研究起兵书、天文地理、谶纬(预测、占卜),钱镠自幼习武,擅长射箭、舞槊,到了成年,更是生得身长力大,腰阔膀开,顶冠束发,一表人材,性格直爽,豪气干云。
钱镠有两个从小玩到大的伙伴,一个叫钟明,一个钟亮,县录事钟起的儿子,等到读书的年纪,钟明、钟亮被送进了学堂,和钱镠不同,他们的未来是要参加科举读取功名的。
但钟明、钟亮还是愿意和钱镠在一起玩耍,不为别的,就是单纯喜欢,这也许是钱镠人格魅力吧,又酷、又帅还有点坏,这该死的魅力!历史上大凡成功的人,都或多或少具有这种特质:或豪爽、或聪明、或担当、或果敢、或自信、或大度、或有领导力、或有亲和力、或有控制力、或有洞察力、或有感召力。
钟明、钟亮觉得钱镠具备这样的特质。
钟起知道后严厉斥责钟明、钟亮:“”那钱镠就是个无赖,只会武术、不学无术,你们俩跟他在一起,是自毁前程。”
又怕钟明、钟亮不听话,将两个儿子禁在衙中,不许外出与钱镠会面。
钱镠家里条件不好,父母都是做可持续农业和粮食发展(种地)工作的,靠天吃饭,钱镠不想子承父业,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,但是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?
自己一没文凭、二没学历、三没技术,只有一身蛮力,哪个老板会用?
看来只能出去打工了,钱镠不想去北上广深打工(当然那时候还没有北上广深之说),想去大城市杭州,钱镠长这么大从来没去过杭州,尽管离得这么近。
钱镠从小有一个梦想:成为杭州人,在那里有房、有家、有工作,一辈子就知足了。
年轻人谁没有梦想,万一实现了呢,有梦想才会有动力,有动力就会努力,努力了就可能有结果,钱镠很努力,后来钱镠成功了,万里挑一,不是一般人就能成功的,成功的都不是一般人,钱镠成功了,所以钱镠不是一般人。
当然这是十几年以后的事了,现在,钱镠还在为工作的事发愁。
有一次,钱镠和钟明、钟亮说起自己的苦恼,钟明告诉钱镠:“家父经常说现在的官盐价格太贵了,一般老百姓吃不起官盐,都在偷偷的买私盐,现在买卖私盐的人很多,官府没有那么多人手去管,大哥,你不如去做买卖私盐生意吧。”
钱镠知道,所谓买卖私盐生意就是做私盐贩子,钱镠从心里讨厌私盐贩子:不仅辛苦,还危险,名声还不好。
长大了的钱镠懂事了,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名声在意起来。
但钱镠不想躺平,他要生存、他要挑战他所讨厌的事情。
钱镠决定试试。
唐朝初年,天下升平,社会清明,国库充盈,朝廷对盐业实行无税或低税政策,还允许官盐、私盐同时经营,盐价低廉,盐价稳定。
安史之乱爆发后,国家财政紧张,朝廷将私盐收归国有,开启了盐铁专卖制度,严厉打击私盐买卖。
到了唐末,军阀割据,横征暴敛,官盐价格奇高,官盐与私盐价格差距巨大,有多大呢,据史料记载,有的地方高达1000:1,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铤而走险做起了贩卖私盐的交易。
有人总结了唐末最时髦的三件事,哪三件事呢:科举、贩盐、造反。
有的人先科举,不成、再贩盐,不成,再造反,最后把大唐搞得房倒屋塌,把房东撵的东奔西逃、颠沛流离,这个人就是黄巢,黄巢当年可是牛人、猛人、狠人,即便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偶尔也会被顶上热搜。
所谓上流的人都在偷偷的做下流的事,我等下流的人不能做下流的事吗?
钱镠加入贩卖私盐队伍,成为一名私盐贩子。
史书对钱镠贩卖私盐经历记载不多。
我们无从知道钱镠贩盐的细节,但可以肯定的是辛苦的贩盐生涯给他提供了一次沉潜的机会,让钱镠得到了历练,让钱镠成长、成熟。
因为他要忍饥挨饿、风餐露宿、凄风苦雨、披星戴月、翻山越岭、走街入户、躲避官府、怒怼流氓、忍受孤独、耐住寂寞;他懂得了什么叫江湖路远、人心叵测,什么叫世态冷暖、侠骨柔情。
孟子说:......故天降大任于是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用这段话评价钱镠似乎也不为过,尽管贩卖私盐不是什么光彩、值得炫耀的事。
第二章 云起在贩盐的那段时间,钱镠的杀人手艺进步显著,这主要得益于他的一段独特经历。
有一次钱镠在山东曹州,被同行举报官府,官府派兵捉拿钱镠,做这一行的,都得有点身手,钱镠毕竟练过,有点身手。
但对方人多势众,钱镠一拳难敌四手,饿虎也怕群狼,钱镠被一群官兵团团围住。
一个长官模样的问钱镠:“你是哪里人?不知道贩卖私盐违法吗?把你身上的银子拿出来。”
钱镠怒目而视,不答话。
长官模样的继续嘲讽钱镠:“你小子还挺硬气,那咱就陪你玩玩,你想群殴还是单挑?”
钱镠问:“什么是群殴?”
长官模样的答道:“就是我们一群人打你一个。”
钱镠继续问:“那单挑呢?”
长官模样的大笑:“你一个打我们一群。”
钱镠大怒:“操,不都一样吗?”
钱镠欲举槊往外冲,一群人迅速围拢上来准备群殴钱镠。
危机时刻,一老者出手,这老者使得一杆梅花枪,如点穴般,瞬间击退众官兵,救下钱镠。
老者名叫儋台誉,这儋台誉可是个人物,被誉为晚唐五老之首,出生名门大户,祖上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儋台灭明,儋台家族世代习武,到了儋台誉这代,儋台誉凭借家传的三十六路霸王槊威名远扬,罗家梅花枪同样出手不凡。
儋台誉原在沙陀人李克用手下效力,李克用被朝廷打压,赶回漠北,儋台誉对朝廷不满,辞官不做,归隐山林,隐居在甘肃铁笼山。
儋台誉这次是从隐居地铁笼山回老家曹州奔丧,路遇钱镠被官府追杀,儋台誉本就对官府不满,见一群官兵围攻钱镠一个人,看不过眼,出手相救。
钱镠对儋台誉感激不尽,得知情况后陪儋台誉回到故里帮忙料理后事,事毕,钱镠朝儋台誉三叩首,再次感谢其搭救之恩准备离开。
儋台誉觉得钱镠聪明、诚实、忠厚,有武术功底,将实情告知了钱镠,并告诉钱镠准备把自家的三十六路霸王槊传授给他。
钱镠欲拜儋台誉为师。
儋台誉告诉钱镠:“我已经收了李存孝为关门弟子,不过你放心,我会把三十六路霸王槊悉数教给你。”
李存孝是李克用的义子,是威震天下的晚唐第一名将,人称“十三太保”,猛而威,可惜四十一岁就挂了。
所以说:男人太猛,容易英年早逝。
钱镠虽没有成为儋台誉的徒弟略有遗憾,但收获也很大,学会了三十六路霸王槊。
与儋台誉临别之际,儋台誉告诫他:“小伙子,贩盐毕竟是捞偏门,非君子所为,应及早金盆洗手,大丈夫立于天地间,当读书习武,成就一番事业。”
钱镠答道:“谢谢前辈教诲,晚辈谨记。”
儋台誉继续说:“我教给你的三十六路霸王槊你还不太熟练,回去要经常练,尤其最后一招是专门破回马枪的,一定要熟练,以后肯定用的上,如果有事来铁笼山找我。”
说完大笑而去。
钱镠拜别儋台誉。
钱镠一直记得儋台誉对他的劝诫。
对钱镠来说,这是一段仗剑走天涯的日子,这是一段刀光剑影的生活,这段日子,让他心有猛虎,细嗅蔷薇。
一天晚饭,钟起突然向钟明、钟亮问起钱镠的情况,这让钟明、钟亮很是奇怪,父亲一向对钱镠有偏见,从不过问任何有关钱镠的事情,即便他知道钱镠在外面贩卖私盐,也没有在钟明、钟亮面前问过只言片语。
还是钟明打破了沉默,他小心翼翼地答道:“应该还好吧,他回家的次数不多,来去匆匆,我们也难得见面。”
钟起哦了一声,继续吃饭。
钟明知道父亲肯定有事,于是问道:“父亲,有事吗?”
钟起长叹一声,说:“最近官府开始对贩卖私盐活动进行严打,河南有个叫王仙芝的盐贩子在闹事,你们毕竟是最要好的朋友,看见钱镠提醒他一下,最好回家避避风头。”
其实钟起对钱镠也没有多大的仇恨和恶意,皆因钱镠小时候太过顽劣,不喜读书,打打杀杀,武器弄棒的,怕给儿子带坏,毕竟钟起还寄希望两个儿子能考取功名呢。
偏偏两个儿子又喜欢和钱镠在一起玩,钟起迁怒钱镠。
念是儿子的朋友,钟起觉得善意提醒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。
第二天一早,钟明、钟亮找到钱镠的二弟钱镖,钱镖说:“兄长大概半个月回家一次,差不多再过
两天就回来了。”
两天后,钱镠回到临安,钟明、钟亮立刻找到钱镠,三个人很长时间没见面了,于是又叫来钱镖,四个人狠狠的聚了一把,钟明把父亲的提醒告诉了钱镠。
钱镠说:“我在路上也听说了,有个叫曹珪的同行提醒我赶紧回家躲躲风头,听曹珪说北方好乱。”
钟明说:“那这次回来暂时不要出去了,外面太危险了。”
钱镠说:“是的,在家里先待一段时间吧,谢谢两位兄弟,还有钟叔叔。”
钟明说:“家父平时看起来一脸严肃,不苟言笑,其实心地善良,对你并无恶意,只是对你有点偏见而已。”
钱镠对钟明说:“我也这样想的,我这次在嘉兴,嘉兴的朋友曹珪送给我一些嘉兴特产,我想过几天去府上拜谢你父亲,表达谢意。”
钟明笑着说:“嘉兴什么好东西啊?”
钱镠说:“当然是粽子啦。”
三天后,钱镠带着弟弟钱镖来到钟家,双方一番客气、一番寒暄,钱镠开始有点拘谨,聊着聊着也放开了。
钟起发现,几年未见,钱镠变化很大,个子长高了不少,身体也更加壮实,长身玉立,细腰乍背,脸色黑红。
更让钟起惊讶的是,与以前相比,钱镠态度恭谦,语气平和、老练、成熟,思路清晰有条理,看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,外面的世界锻炼人。
再看看自己俩儿子,一副文弱书生、没见过世面的样子。
钟起很是感慨。
钟起问钱镠今后有什么打算。
钱镠回答道:“刚回来,还没考虑,钟大人有什么建议吗?”
建议?当然有,昨天晚上钟起思考了半夜:“北方造反,大唐要乱,搞不好就和一百年前的安史之乱似的,天下一乱,科举要废,读书考取功名的路就断了,倒不如让两个儿子跟钱镠学学武艺,一可武艺傍身自保,二可武艺傍身谋事。”
钟起看了看钱镠说:“我确实有三个建议,不知你是否接受。”
钱镠站起身来,给钟起行了个大礼:“钟先生请赐教。”
钟起说:
一、贩卖私盐是与官府作对,非正道,何况现在官府抓的严,宜及早金盆洗手,这条道风险太大,也混不出什么名堂的,最多也就一著名盐贩子。
二、要多读书,你们三人可以相互学习,钟明、钟亮可以教你学习经义、诗词、古文,你可以教钟明、钟亮天文、兵书、习武射箭、使用兵器,现在时局变幻莫测,机会总会有的,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,所谓君子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。
三、设立武术训练班,召集同道中人一起习武练功,目的是以武会友,强身健体,以备不时之需,但不得争强斗狠,骚扰百姓,鱼肉乡里。
钟起又继续说道:“如果用度不够,我会资助你。”
可以说钟起每条建议、每句话都说道了钱镠心里,这让他感激涕零。
钱镠连忙跪倒在地给钟起磕了三个头:“谢谢钟先生,一切听从先生安排。”
钟起拉起钟明、钟亮又钱镠、钱镖说:“你们兄弟四人以后要相互帮助,相互提携,记住,走过万水千山,兄弟义长情深。”
从此,钱镠就同钟明、钟亮、钱镖一起,学文习武,钱镠从小就没正儿八经读过书,什么四书五经、史书诗文、琴棋书画知之甚少,通过与钟明、钟亮一起读书学习,让钱镠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,让钱镠懂得了书里的世界大、书里的乾坤多,书里有做人的道理、书里有做事的规矩。
钟起偶尔也会给他们讲讲历史、唐诗什么的,钱镠对吴越争霸,对楚汉之争甚至对诗词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,当然,钟明、钟亮、钱镖也从钱镠那里学会了使刀弄枪,武艺大大提升。
钱镠的习武训练班也吸引了有相同趣向的年轻人,其中包括成及、马绰和阮结。
?成及,字弘济,杭州钱塘县人、性情淳厚,乡里小有名声,与钱镠早年相识,今投奔钱镠而来,多年后成为钱镠儿女亲家。
马绰,杭州余杭县人,性格正直厚道,为钱镠姑表弟,后与钱镠成为儿女亲家。
阮结,字韬文,杭州钱塘县人,成及介绍而来。
上面三人后来都成为钱镠的左膀右臂、五虎上将,为钱镠夺取两浙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和钱镠走的近了,接触多了,钟起觉得之前自己对钱镠确实有偏见,钱镠不是传统父母眼里的乖孩子,他调皮、好斗、善动、独立、鬼点子多,属于不听话的类型。
但他也有很多优点,比如品行端正,比如聪明有悟性,比如温厚而仁慈。
钟起尤其看中最后一点,做人要有善心,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,老天都会帮助那些有善之人。
多年以后,钟起评价钱镠:“作为帝王,有时,比开疆拓土,比纵横捭阖,比骁勇善战,比叱咤风云更闪耀人性光辉的却是温良和仁厚。”
人生需要贵人,真正的贵人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给你帮助的人,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给你正能量、打开你的思维、开拓你的眼界、提高你的格局的人。
对钱镠来说,钟起就是这样的贵人。
公元873年(唐懿宗大和七年)八月十五日,唐懿宗李漼驾崩,李漼第五子,时年十二岁的普王李儇即位,改元乾符,是为唐禧宗,为大唐第十九任皇帝。
晚唐的几个皇帝都有各自的特点,李儇的特点是会玩,号称十项全能小达人,李儇在蹴鞠(足球)、围棋、音乐、算术、骑马射箭、刀枪剑戟、斧钺钩叉、斗鸡、斗鹅以及骑驴击球方面样样精通,很有造诣。
李儇似乎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很自信,有一次,李儇对一个大臣吹牛:“如果科举设置击球科进士,我保证能中状元。”
那个大臣也不客气,怼他:“如果尧、舜负责录取,陛下肯定被淘汰。”
不知道李儇是听不懂还是没听进去,居然没生气。
李儇独钟蹴鞠(足球),有时候还用蹴鞠(足球)选人用人,比如在决定东川节度使人选时,他让候选者站在球场中,自己充作裁判,谁先破门进球,谁就当东川节度使。
陈敬瑄就靠这临门一脚的功夫当上了东川节度使。
看来人还是应该有一门手艺或者脚法,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大派用场,实现阶层穿越。
凭着这份执着和热爱,放到今天,李儇倒挺适合做足协主席的,也肯定比陈码头干得好,别的不说,李儇足够专一和专业还不会搞腐败。
李儇也有自知之明,他知道自己当不好皇帝,所以把国家政事全权交由“阿父”田令孜处理。他相信田令孜。
他也只能选择相信田令孜,他的亲生父亲死了,田令孜是他“阿父”。
大概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,宦官开始干预朝政,唐朝有著名八大太监,名气很大,有多大呢?比北京八大胡同名气还大,其中就包括这田令孜,这八人分别是王守澄、俱文珍、程元振、高力士、李辅国、鱼朝恩、仇士良、田令孜。
都说太监没有男人气概,谁说的?他们只是对女人没有,对大唐及皇帝那是气冲云霄、威风八面。
这八个人里面有的太监要了皇帝的命,有的太监差点要了大唐的命。
田令孜本姓陈,做了太监后改为田姓,读过书,人很聪明、长于谋略,李儇做普王时,就与之很熟,经常陪伴李儇玩耍,很有感情,李儇称其为“阿父”,田令孜需要皇帝圣旨时,便携带一些糖果陪李儇吃、玩,只要李儇高兴,田令孜需要什么圣旨就能拿到什么圣旨。处理国家大事如同儿戏般,每每想到此,田令孜心情就两个字:“刺激。”
公元874年(唐僖宗乾符元年)春,潼关以东大片地区先是旱灾、后是水灾,灾民遍地,流离失所。
到了夏天又遇蝗灾,庄稼颗粒无收。
据资治通鉴记载:“秋,七月,蝗自东而西,蔽日,所过赤地,京兆尹杨知至奏:蝗入京畿,不食稼,皆抱荆棘而死去,宰相皆贺。划重点:长安市市长向皇帝报喜,蝗虫飞到京城,不吃庄稼,纷纷抱着荆棘而死,宰相们也齐声附和。
这是一帮骗子在骗一个傻子。
难道这些蝗虫千里迢迢飞到京城就是来抱团自杀的吗?难道之前蝗虫经过之处也没有啃食庄稼吗?
透过司马光的文字,能让你感受到的是:历史的沉重和人性的黑暗有时远超我们的想象。
最要命的是在大臣们的忽悠下,唐僖宗继续向这些受灾严重的地区如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河南、河北等地增加税赋;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,朝廷不义,弃百姓为弊履。
最最要命的是朝廷以保护官盐的名义,继续加大对私盐贩卖打击力度,这下惹恼了贩盐界两位大佬,河南濮州人(今河南濮阳)王仙芝和山东曹州冤句人(今山东菏泽)黄巢,由此打开了大唐潘多拉魔盒。
忍一时风平浪静,退一步越想越气。
王仙芝、黄巢两人先后在长垣和曹州扯旗造反,队伍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到数万人,后两股义军合二为一,王仙芝死后,黄巢独扛大旗。
这场黄祸如蝗虫般席卷大半个中国,他们不仅吃庄稼,还杀人、吃人,史书记载,黄巢所过之地,百姓净尽,赤地千里。
最后这场黄祸把大唐王朝啃噬得就剩一副骨架,就差朱温临门一脚踹入万丈深渊。
《风起钱塘》试读内容就到这里了,想看更多风起钱塘章节,请持续关注乐子生活网!